自從幾個月前在捷運上有人讓座之後,一上捷運眼睛就往博愛座看,有空位就一個屁股坐下去,不客氣了。第一次被人讓座,其實內心是有點驚恐的,再三跟這位年輕人確認,你是讓我坐嗎?嗯嗯。要下一站下車嗎?他說不是,我安慰自己,他可能是實踐大學的學生,認出我是老師。捷運列車緩緩地通過漫長的松山機場地下道,我還有一點不能適應。
年過半百,跟年輕學生在一起,愈發覺得自己真的有點初老了。本來就是五年級生,去年正式變成5字頭,這兩個5意義不一樣。很多年前外派中國大陸,在蘇州工作三年,那裡的年輕同事背後都暱稱我老頭子,以為我不知道,有一次問一位資深同事,他說其實叫我老頭子是親密尊敬的意思,不知道真的還假的,那個時候我還40歲不到。
所幸台灣永遠有比我老的人,見到我總是拍拍我的肩膀說,哎呦,怎麼這麼年輕50歲就退休了,真好!也不知道是羨慕嫉妒還是惋惜,參加各種大小宴會席間總是這麼被問。有朋友眼尖,幫忙澄清,我不是50歲退休,而是49.7歲,真是明察秋毫。50歲,不大不小,看看自己的小兒子剛滿周歲,我還真是有點老,以後參加他的學校親師座談,他會不會拒絕?往上看,台灣年紀大還在高位的人不少,做到八九十歲才退休的也有,外國人看了要嘖嘖稱奇,台灣的年輕人都到哪裡去了。
星期日早上去修理眼鏡,熟識十幾年的眼鏡行老闆頭戴著聖誕老公公的帽子,一邊細心地幫我把弟弟的傑作—那只變形扭曲的眼鏡換螺絲,一邊低著頭跟我聊天,問我一個嚴肅的話題:「張教授,你怎麼看現在年輕人不能吃苦的問題?」看著妹妹在旁邊一手輕輕拉著我的衣服,嘴裡吃著眼鏡行叔叔送她的棒棒糖,不時地抬頭很滿足的看著我,我說,會嗎?怎麼了?你是不是遇人不淑?他說雇用幾個年輕員工都做不久,聽到我在同一家集團公司可以做25年退休,覺得不可思議。
現在很多新的工作都是年輕人創造出來的,換句話說有些工作以前根本不存在,會離開可能是因為外面有更吸引他的機會。時代在改變,有一些父母日夜為兒女操心,與其說是擔心子女,不如說是有一點愛自己,社會外在價值的壓力太大,擔心子女沒有上名校,找不到好工作,在親友面前沒有面子,沒有成就感。於是不自覺的為子女做了很多決定,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,保護的很好。如果在學校有什麼委屈,馬上跟老師興師問罪。這年頭老師很不好當,以前我們在學校被老師處罰回家都不敢讓爸媽知道,如果爸媽知道會再修理一次。家庭與學校教育方式與價值觀改變,自然我們看年輕人的角度也要改變才行。
我們家接待過三個外國高中生,三個都是用自己的零用錢買手機和電腦,零用錢就是平時送報紙、洗車、修電腦賺來的。歐美國家從小給孩子零用錢,4歲就教他們買玩具、想吃麥當勞,請他們算算自己口袋的零用錢夠不夠,不夠再存幾個禮拜,學習數字觀念,也學習自制力,懂得遞延不勞而獲的欲望。一個星期兩塊五塊美金開始,一到16歲就嘎然而止,一毛錢也不給。台灣剛好相反,從小被灌輸小孩子不要隨便身上帶錢,壓歲錢爸爸媽媽幫忙保管,要什麼爸爸媽媽買給你。到了高中16歲要外食,大學到外地求學,反而開始給零用錢,一直給到去世的那一天,叫做手尾錢。即使是我們,前面兩隻大的,也很難不落入這個社會的集體制約。
問猷這半年來爸爸媽媽對你們的教養方式有沒有什麼改變,他想了一下回答說:「放養?」,這兩字還解釋得真貼切,一般台灣父母應該都不太能接受吧。即使是觀念改變,有時候我們的行為還是不由自主會回到以前的制約,有點想要管教孩子唸他們一下,或是偶爾妄想他們的未來。一有這些念頭,就是趕緊提醒自己放下,用無比的耐心,忍住不說,當作夫妻兩個人彼此討論,分享心情就好。
猷住學校宿舍,週末沒有事都回家,有時候一有靈感寫程式就到半夜兩點,回到家就是補眠。Nu從哥斯大黎加回來,沒有多久就重披戰袍,報了兩個機器人比賽,又是每天早出晚歸,一放學就到機器人教練家的頂樓教室練習。看著他們倆為著自己的學業和興趣廢寢忘食,回家就是睡覺休息,想想以前的我,為了工作早出晚歸,是不是不知不覺中,給了他們一個示範?如果未來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庭,自己的孩子,也會這樣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嗎?
Nu一個禮拜難得一天回家吃晚飯,餐桌上總是有些緊張氣氛,妹妹的細嚼慢嚥,總是帶來他的虎視眈眈。看著這對隔了12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兄妹,有著極度的相似,平時可以玩在一起,像4歲跟6歲的小孩子一樣鬥嘴。餐桌上,Nu一句又一句:「坐好!」「手扶碗!」「專心吃飯!」,此起彼落,妹妹不敢回嘴。仔細觀察,這些從小教給他的規矩,從丈人到老婆,再傳承給猷,我也有份。以前總是聽到猷在餐桌上訓斥Nu一模一樣的話,老婆和我相視而笑,現在輪到妹妹了。我跟老婆說,家人之間的業力真是大,業力就是習慣的力量,幾個世代的價值觀與習慣,透過我們做父母的與家人之間的互動傳到下一代,一代又一代的因緣業力,生生世世再來共修,要如何改變呢?
從前的我,也會跟著發號司令,一方面緩解餐桌氣氛與壓力,展現我也是家裡大人的立場,一方面讓孩子回到座位,把飯吃完,樂得我耳根清淨,趕快吃完飯回房間打開電腦做自己的事。現在的我,永遠是坐在妹妹旁邊耐心等待她慢慢的吃完,聽她重複的講學校的事,或隨意翻著一本書陪她,等她把最後一口飯吃完,再從容地把所有碗盤收拾好放到洗碗機。
Nu有不同看法,在我們過去的教育之下,他有很強的是非觀念,他認為放縱妹妹吃飯不專心是不對的。一如往常,他總是第一個吃完,隨即離席。飯後line給我一篇文章:「孩子被你寵壞的9大徵兆!當心長大變禍害!」標題怵目驚心,我還反覆看了兩遍,覺得有點滑稽,平靜地回他:「妹妹在家裡有第五個問題—有時候不跟別人分享,常常跟弟弟吃醋,如果你能心平氣和幫忙想個好方法,很感激。跟妹妹用吼的,只會讓媽媽更煩,你養成習慣,將來你也會吼你的孩子。」他讀了沒有反應。以前我們種下的因,要改變真的很難,有時候老婆不站在我這一邊,我也在思考要如何處理。
一直認為要塑造家裡輕鬆的氣氛,讓孩子喜歡回家,喜歡待在家裡,要做到這樣,就必須從餐桌開始。一個四五歲的孩子,天生就是一口飯咬60下,這是生物的本能,細嚼慢嚥,能夠分泌更多的唾液,幫助消化。叫一個5歲的孩子坐在餐桌上每吃一口靜坐一分鐘不動,真的很難,很多大人也做不到吧。所以大部份的人都是囫圇吞棗,15分鐘吃完一餐就離席了,忙著去做別的事情,真正咀嚼米飯的味道,可能都忘記了。如果大人吃飽離席,小孩子更是按耐不住,要他一個人乖乖坐在餐桌前比登天還難。妹妹在外面會不會這樣?不會,可是在家裡就會,為什麼?我的觀察是,她在家裡很輕鬆,看到爸爸媽媽在身邊,很有安全感,可是在外面陌生人多,比較拘謹。
聽丹麥交換學生Asger說他們家晚餐總是要吃兩個小時,每個人暢所欲言,輪流說自己一天發生的事,或是有什麼想法。很多時候一家人一起準備晚餐,爸爸媽媽姐姐弟弟全部一起來,有時候祖父母也來。當時很難想像那個畫面,現在是好生羨慕,可以理解他們一家人的美好關係就是建立在每一天的餐桌上。他在我們家住三個月,有時候放學一回來就捲起袖子走進廚房,熱情地做丹麥餅乾和義大利麵給我們吃。還要點蠟燭,插上丹麥小國旗,堅持餐桌上每一個盤子都要一樣大。或是親手研磨沖泡咖啡,瞇眼盯著我們問好不好喝。一個家庭的生活品質,就是在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裡。
參加EMBA聚餐,老同學各個意氣風發,春風得意,笑談之中,會想到妹妹在家吃飯的情形。時間一到,我總是頻頻看錶,準備伺機先行離席。第一位上台發言的同學原本身體不適,六年內跑了100次馬拉松,脫胎換骨,成了跑步健將,毅力令人佩服。一位同學離開著名的半導體上市公司,名片上多了一個顯赫的董事長title,說著他的創投經歷,這場聚會就是因他們而生。還有一位同學拉著行李箱風塵僕僕從上一個飯局趕來,還沒坐下來就是乾一杯。台上50幾歲頭髮斑白久未出現的同學,拿著麥克風述說著這三年來中年創業賣了三棟房子,苦盡甘來,大家給他鼓掌。
酒酣耳熱,那卡西音樂聲剛剛響起,第一首歌還沒開始,我舉起紅酒杯起身跟大家道別,說要回家陪女兒睡覺了。有點不熟的同學有著不解的臉孔,幾位熟識的同學站起來跟我握手致謝。看著這些年過半百的同學還在為事業打拼,我何其幸運,50歲能夠停下來不再為工作忙碌,每天只要想下一餐跟家人吃什麼才好。腦海裡盡是弟弟妹妹一看到我回家就踉踉蹌蹌走過來,張開雙手給我一個擁抱,像花朵一樣臉上綻放純真的笑容。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回家,我知道,外面已經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吸引我。一位同學跟我說:「安佐,加油!」我說,要加油的是你,我的油箱已經很滿,不能再加油了。
年過半百,跟年輕學生在一起,愈發覺得自己真的有點初老了。本來就是五年級生,去年正式變成5字頭,這兩個5意義不一樣。很多年前外派中國大陸,在蘇州工作三年,那裡的年輕同事背後都暱稱我老頭子,以為我不知道,有一次問一位資深同事,他說其實叫我老頭子是親密尊敬的意思,不知道真的還假的,那個時候我還40歲不到。
所幸台灣永遠有比我老的人,見到我總是拍拍我的肩膀說,哎呦,怎麼這麼年輕50歲就退休了,真好!也不知道是羨慕嫉妒還是惋惜,參加各種大小宴會席間總是這麼被問。有朋友眼尖,幫忙澄清,我不是50歲退休,而是49.7歲,真是明察秋毫。50歲,不大不小,看看自己的小兒子剛滿周歲,我還真是有點老,以後參加他的學校親師座談,他會不會拒絕?往上看,台灣年紀大還在高位的人不少,做到八九十歲才退休的也有,外國人看了要嘖嘖稱奇,台灣的年輕人都到哪裡去了。
星期日早上去修理眼鏡,熟識十幾年的眼鏡行老闆頭戴著聖誕老公公的帽子,一邊細心地幫我把弟弟的傑作—那只變形扭曲的眼鏡換螺絲,一邊低著頭跟我聊天,問我一個嚴肅的話題:「張教授,你怎麼看現在年輕人不能吃苦的問題?」看著妹妹在旁邊一手輕輕拉著我的衣服,嘴裡吃著眼鏡行叔叔送她的棒棒糖,不時地抬頭很滿足的看著我,我說,會嗎?怎麼了?你是不是遇人不淑?他說雇用幾個年輕員工都做不久,聽到我在同一家集團公司可以做25年退休,覺得不可思議。
現在很多新的工作都是年輕人創造出來的,換句話說有些工作以前根本不存在,會離開可能是因為外面有更吸引他的機會。時代在改變,有一些父母日夜為兒女操心,與其說是擔心子女,不如說是有一點愛自己,社會外在價值的壓力太大,擔心子女沒有上名校,找不到好工作,在親友面前沒有面子,沒有成就感。於是不自覺的為子女做了很多決定,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,保護的很好。如果在學校有什麼委屈,馬上跟老師興師問罪。這年頭老師很不好當,以前我們在學校被老師處罰回家都不敢讓爸媽知道,如果爸媽知道會再修理一次。家庭與學校教育方式與價值觀改變,自然我們看年輕人的角度也要改變才行。
我們家接待過三個外國高中生,三個都是用自己的零用錢買手機和電腦,零用錢就是平時送報紙、洗車、修電腦賺來的。歐美國家從小給孩子零用錢,4歲就教他們買玩具、想吃麥當勞,請他們算算自己口袋的零用錢夠不夠,不夠再存幾個禮拜,學習數字觀念,也學習自制力,懂得遞延不勞而獲的欲望。一個星期兩塊五塊美金開始,一到16歲就嘎然而止,一毛錢也不給。台灣剛好相反,從小被灌輸小孩子不要隨便身上帶錢,壓歲錢爸爸媽媽幫忙保管,要什麼爸爸媽媽買給你。到了高中16歲要外食,大學到外地求學,反而開始給零用錢,一直給到去世的那一天,叫做手尾錢。即使是我們,前面兩隻大的,也很難不落入這個社會的集體制約。
問猷這半年來爸爸媽媽對你們的教養方式有沒有什麼改變,他想了一下回答說:「放養?」,這兩字還解釋得真貼切,一般台灣父母應該都不太能接受吧。即使是觀念改變,有時候我們的行為還是不由自主會回到以前的制約,有點想要管教孩子唸他們一下,或是偶爾妄想他們的未來。一有這些念頭,就是趕緊提醒自己放下,用無比的耐心,忍住不說,當作夫妻兩個人彼此討論,分享心情就好。
猷住學校宿舍,週末沒有事都回家,有時候一有靈感寫程式就到半夜兩點,回到家就是補眠。Nu從哥斯大黎加回來,沒有多久就重披戰袍,報了兩個機器人比賽,又是每天早出晚歸,一放學就到機器人教練家的頂樓教室練習。看著他們倆為著自己的學業和興趣廢寢忘食,回家就是睡覺休息,想想以前的我,為了工作早出晚歸,是不是不知不覺中,給了他們一個示範?如果未來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庭,自己的孩子,也會這樣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嗎?
Nu一個禮拜難得一天回家吃晚飯,餐桌上總是有些緊張氣氛,妹妹的細嚼慢嚥,總是帶來他的虎視眈眈。看著這對隔了12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兄妹,有著極度的相似,平時可以玩在一起,像4歲跟6歲的小孩子一樣鬥嘴。餐桌上,Nu一句又一句:「坐好!」「手扶碗!」「專心吃飯!」,此起彼落,妹妹不敢回嘴。仔細觀察,這些從小教給他的規矩,從丈人到老婆,再傳承給猷,我也有份。以前總是聽到猷在餐桌上訓斥Nu一模一樣的話,老婆和我相視而笑,現在輪到妹妹了。我跟老婆說,家人之間的業力真是大,業力就是習慣的力量,幾個世代的價值觀與習慣,透過我們做父母的與家人之間的互動傳到下一代,一代又一代的因緣業力,生生世世再來共修,要如何改變呢?
從前的我,也會跟著發號司令,一方面緩解餐桌氣氛與壓力,展現我也是家裡大人的立場,一方面讓孩子回到座位,把飯吃完,樂得我耳根清淨,趕快吃完飯回房間打開電腦做自己的事。現在的我,永遠是坐在妹妹旁邊耐心等待她慢慢的吃完,聽她重複的講學校的事,或隨意翻著一本書陪她,等她把最後一口飯吃完,再從容地把所有碗盤收拾好放到洗碗機。
Nu有不同看法,在我們過去的教育之下,他有很強的是非觀念,他認為放縱妹妹吃飯不專心是不對的。一如往常,他總是第一個吃完,隨即離席。飯後line給我一篇文章:「孩子被你寵壞的9大徵兆!當心長大變禍害!」標題怵目驚心,我還反覆看了兩遍,覺得有點滑稽,平靜地回他:「妹妹在家裡有第五個問題—有時候不跟別人分享,常常跟弟弟吃醋,如果你能心平氣和幫忙想個好方法,很感激。跟妹妹用吼的,只會讓媽媽更煩,你養成習慣,將來你也會吼你的孩子。」他讀了沒有反應。以前我們種下的因,要改變真的很難,有時候老婆不站在我這一邊,我也在思考要如何處理。
一直認為要塑造家裡輕鬆的氣氛,讓孩子喜歡回家,喜歡待在家裡,要做到這樣,就必須從餐桌開始。一個四五歲的孩子,天生就是一口飯咬60下,這是生物的本能,細嚼慢嚥,能夠分泌更多的唾液,幫助消化。叫一個5歲的孩子坐在餐桌上每吃一口靜坐一分鐘不動,真的很難,很多大人也做不到吧。所以大部份的人都是囫圇吞棗,15分鐘吃完一餐就離席了,忙著去做別的事情,真正咀嚼米飯的味道,可能都忘記了。如果大人吃飽離席,小孩子更是按耐不住,要他一個人乖乖坐在餐桌前比登天還難。妹妹在外面會不會這樣?不會,可是在家裡就會,為什麼?我的觀察是,她在家裡很輕鬆,看到爸爸媽媽在身邊,很有安全感,可是在外面陌生人多,比較拘謹。
聽丹麥交換學生Asger說他們家晚餐總是要吃兩個小時,每個人暢所欲言,輪流說自己一天發生的事,或是有什麼想法。很多時候一家人一起準備晚餐,爸爸媽媽姐姐弟弟全部一起來,有時候祖父母也來。當時很難想像那個畫面,現在是好生羨慕,可以理解他們一家人的美好關係就是建立在每一天的餐桌上。他在我們家住三個月,有時候放學一回來就捲起袖子走進廚房,熱情地做丹麥餅乾和義大利麵給我們吃。還要點蠟燭,插上丹麥小國旗,堅持餐桌上每一個盤子都要一樣大。或是親手研磨沖泡咖啡,瞇眼盯著我們問好不好喝。一個家庭的生活品質,就是在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裡。
酒酣耳熱,那卡西音樂聲剛剛響起,第一首歌還沒開始,我舉起紅酒杯起身跟大家道別,說要回家陪女兒睡覺了。有點不熟的同學有著不解的臉孔,幾位熟識的同學站起來跟我握手致謝。看著這些年過半百的同學還在為事業打拼,我何其幸運,50歲能夠停下來不再為工作忙碌,每天只要想下一餐跟家人吃什麼才好。腦海裡盡是弟弟妹妹一看到我回家就踉踉蹌蹌走過來,張開雙手給我一個擁抱,像花朵一樣臉上綻放純真的笑容。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回家,我知道,外面已經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吸引我。一位同學跟我說:「安佐,加油!」我說,要加油的是你,我的油箱已經很滿,不能再加油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