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年流行馬拉松,周遭同學朋友全馬半馬、接力賽,無役不與,戰果輝煌。我因為過去登山頻繁,膝蓋受傷,二來對跑步興趣缺缺,至今一馬也沒有。運動行銷是一個巨大的市場,廠商目的與消費者動機結合,互相推波助瀾,蔚為一股風潮。前幾年登山、騎腳踏車風行,像是朝聖般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。趁著這股風潮,猷小學畢業我跟他一起登玉山,國中畢業兩人單車環島。隔了幾年,Nu小學畢業父子三人再次單車環島。總計玉山攻頂四次,雪山三次,單車環島三次,堪稱人生記錄。
這些挑戰體能與意志力的運動,某種程度也是一項修行,雖然是團隊報名居多,當下還是得一個人獨力完成。面對空山寂靜,聆聽自己的呼吸聲,與內心自我對話,個中心得體驗,無法用筆墨形容。有天清晨5點起來餵奶,四周寂靜無聲,只有我跟弟弟慧黠的眼神交錯,聽著他規律的吸奶聲,當下竟然有一種錯覺,彷彿我又回到3952公尺的高峰,仰望人生,思考生命的意義,難道半夜餵奶也是一種修行?
喂完奶的弟弟心滿意足,才不過兩個多月的他,已經能用不同的哭聲、表情和聲音,表達他的喜怒哀樂。喜歡用相機捕捉弟弟早上醒來一看到我就綻放的璀璨笑容,可以讓我感到幸福一整個早上。或是跟他嬰兒語嗚嗚喔喔的對話,我一句他一句,有說有笑,好像聽得懂我的話似的,非常有趣。基本上,弟弟現在的反應,除了不會搖尾巴,已經進入準寵物階段。
弟弟的第一次笑容給了Nu,從小就愛小動物的他,有一種特殊本領,似乎可以用嬰兒語跟弟弟溝通。妹妹剛出生前幾個月,我常開玩笑她是不是搞不清楚我是爸爸,還是猷是爸爸。同樣的情節發生在Nu和弟弟身上,好像有些動物一出生就認定他第一眼看到的面孔就是父母。
有時候全家圍繞著弟弟,看到他笑成眯眯眼,被逗到開口笑出聲音,全家歡欣鼓舞,手足舞蹈,像是中了統一發票,雖然只有兩百塊,還是很開心。我在想,這些畫面弟弟長大之後會跟我們一樣記得嗎?肯定不會,如果孩子很小的時候,不記得當年我們看到他第一個笑容的欣喜,難道就沒有任何意義嗎?希望看到孩子的笑容,父母不求回報,沒有任何條件,原來就是很自然的事情。那麼,錯過孩子的笑容,會不會是人生的遺憾?
前幾天跟大學社團夥伴聚餐,在座大都是學長姐,席開四桌,竟然我是最年輕的一位。有位學長大我一歲,太太近日有喜,加上我這位奶爸坐在一旁傳授心法,宴席接近尾聲,養兒育女頓時成為大家聊天的話題。
我們這一桌在座有五位女生,我們聊到如果她們可以重新決定,是否希望先生一起陪產,很意外的她們竟然全部不贊成,原因不外乎是不希望先生看到自己在生產時狼狽的樣子,或是擔心老公陪產會有後遺症。我說四個孩子,除了老二因為我出差晚了一天回到台灣,當時選擇的醫院,先生不能進去陪產。如果時光倒流,重新讓我選擇,我會不顧一切提早一天趕回來。其餘三個孩子出生的時候,我都在醫院手術室裏握緊老婆的手。她們覺得不可思議,問我為什麼,是我喜歡陪產嗎?沒有喜歡不喜歡,老婆希望我陪產,我就一定會進去。
有位學長事業成功,言談之間,鋒芒不減當年。他說當年太太生產,如何照顧幼兒的事情都不在他的考量之內,只有孩子要委託阿嬤或是婆婆來帶的問題,感到左右為難。阿嬤和婆婆把孩子帶到小學才帶回家,換句話說,孩子這段時間長大的記憶,大都是跟著阿嬤和婆婆,他都想不起來。
這讓我想起很多年前在杜拜跟幾位外國同事聊天,幾位印度籍同事互相調侃彼此因為工作忙碌,把養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給太太,都不知道孩子是怎麼長大的。其中一位戲稱有人問他孩子多高了?他兩手一揮,左手右手丈量拿捏,雙手比著一個寬度,笑說應該長得這麼「長」了吧?因為他每天工作到半夜,回到家孩子都睡了,只記得孩子躺在床上睡覺的樣子。每個人好像在比賽誰跟孩子不熟,誰就比較工作賣力,或是事業成功。回到台灣,跟同事之間也有類似的對話。當年的我,曾經如此不堪回首。
古代男人外出狩獵,女人織布育兒,是天經地義的事。時代改變,商業社會有很多雙薪家庭,白天把照顧幼兒的事交給長輩,或是保姆,實非得已。退休之後,參加同學會或聚會,聽到我要趕回家照顧小孩,總以為我這個專職奶爸是基於跟老婆分工,一個主內,一個主外,他們不能理解為什麼不把照顧小孩的事交給老婆就好了。其實打從我們結婚的第一天開始,老婆就是全職家庭主婦,把全家大小照顧得無微不至。我掛心想要早點回家,分擔家事,不是基於分工,而是在乎「一起」,因為我知道老婆很希望我跟她一起照顧這個家,一起陪伴孩子長大。
朋友介紹吳媛媛寫的一本書,裡面提到一位瑞典爸爸說:「我在家照顧孩子、做家事的時候,社會居然付我錢,我每次想到這一點,就覺得自己站在人類文明的頂點。」在瑞典,夫妻一共可以請18個月的育嬰假,每個瑞典爸爸依法規定必須至少請3個月的育嬰假,這是強制性的。請9個月育嬰假,或18個月在家照顧幼兒的爸爸大有人在。養兒育女,教育下一代本來就是國家民族大事。在台灣,當奶爸好像是稀有動物,男人主動放棄高薪和一長串董事長、總經理的頭銜,選擇回歸家庭是很難理解的事,因為在台灣成功的定義不是這樣。希望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像瑞典一樣,站到人類文明的頂點,希望在妹妹結婚那天可以實現,那時候我應該快八十歲了吧。
前年阿婆去世,是孩子們第一次面對親人的生離死別。Nu天性悲天憫人,小時候常常掛在口頭上說他長大要發明長生不老的藥給爸爸媽媽,希望我們永遠不會離開,永遠陪在他身邊,他說科技這麼發達,到我們年老的時候,一定可以發明出來。長大之後發明東西的企圖心還在,只不過改成模組化手機。
年初買一本繪本故事書:爺爺的天堂筆記本給妹妹,每天晚上唸給她聽,已經熟到可以不必拿著書看內容就可以跟她對話。看到封面只有兩三根鬢毛的爺爺,問她爸爸老了以後是不是也會變成這樣,她回答應該是吧。藉由這本書跟她談起爸爸老了也會像阿婆或爺爺一樣到天堂報到,她說她會到天堂來找我,我告訴她不用,她年紀還小,我會像書本裡面的爺爺一樣,先到靈魂中心報到,然後常常回來看她,守護著她,等到想看的都看過了,就會坐纜車到天堂報到。天堂什麼都有,什麼都可以做。等到天堂待得夠久了,就會到投胎中心報到,也許變成一隻貓,每天陪著妹妹。她跟我一問一答,似懂非懂。
猷有天在贈物網當志工比較晚下班,回來得晚,剩下他一個人在餐桌上吃晚餐,我們心血來潮問他:「如果有一天,爸爸媽媽突然離開你們,或是明天突然意外死掉,你可不可以照顧弟弟妹妹長大?」還不到一秒鐘他馬上回答:「不能」,我們追問:「你是大哥、長子,如果爸爸媽媽不在,你要想辦法才行」,他回答:「找親友幫忙」,我們故意說:「可是親友有自己的小孩,如果找親友也沒有辦法呢?」他還是面有難色:「真的很難,總不能去當牛郎比較快吧?我出去賺錢,誰在家裡照顧他們?」這小子這麼有自信,建議他到便利商店打工,或是當家教,竟然想到當牛郎。跟他舉例有個17歲的高職女生,為了撫養三個弟妹和年邁生病的外婆,放棄唸普通高中當醫生的夢想,每天放學到加油站打工,深夜再到殯儀館洗大體。這段生命教育的對話,讓他吃這頓飯顯得壓力很大。
猷雖然排行老大,還不到20歲呢,我們到50歲才慢慢懂的事,也許不必對他強求,所以這個話題點到為止。雖然他們答應以後一人幫忙撫養一個,猷幫忙照顧妹妹,Nu幫忙照顧弟弟,未來的事誰也不敢講,畢竟弟弟妹妹不是他們生的,願意點頭答應,已經讓我們感到很欣慰。
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。母親的離世,帶給我一個在職場轉念的契機。妹妹和弟弟的誕生,讓我有機會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。從朝九晚五、光鮮亮麗的職場退下來,每個人遲早都要走到這一步,是要在意識清醒,身體還算健康的時候,自主做這個決定?還是等到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那一天才能領悟?人生在世,各有天命,如果不能為世人所紀念,至少要被家人懷念。從生到死,所以我說清晨餵奶是一種修行。
這些挑戰體能與意志力的運動,某種程度也是一項修行,雖然是團隊報名居多,當下還是得一個人獨力完成。面對空山寂靜,聆聽自己的呼吸聲,與內心自我對話,個中心得體驗,無法用筆墨形容。有天清晨5點起來餵奶,四周寂靜無聲,只有我跟弟弟慧黠的眼神交錯,聽著他規律的吸奶聲,當下竟然有一種錯覺,彷彿我又回到3952公尺的高峰,仰望人生,思考生命的意義,難道半夜餵奶也是一種修行?
喂完奶的弟弟心滿意足,才不過兩個多月的他,已經能用不同的哭聲、表情和聲音,表達他的喜怒哀樂。喜歡用相機捕捉弟弟早上醒來一看到我就綻放的璀璨笑容,可以讓我感到幸福一整個早上。或是跟他嬰兒語嗚嗚喔喔的對話,我一句他一句,有說有笑,好像聽得懂我的話似的,非常有趣。基本上,弟弟現在的反應,除了不會搖尾巴,已經進入準寵物階段。
弟弟的第一次笑容給了Nu,從小就愛小動物的他,有一種特殊本領,似乎可以用嬰兒語跟弟弟溝通。妹妹剛出生前幾個月,我常開玩笑她是不是搞不清楚我是爸爸,還是猷是爸爸。同樣的情節發生在Nu和弟弟身上,好像有些動物一出生就認定他第一眼看到的面孔就是父母。
有時候全家圍繞著弟弟,看到他笑成眯眯眼,被逗到開口笑出聲音,全家歡欣鼓舞,手足舞蹈,像是中了統一發票,雖然只有兩百塊,還是很開心。我在想,這些畫面弟弟長大之後會跟我們一樣記得嗎?肯定不會,如果孩子很小的時候,不記得當年我們看到他第一個笑容的欣喜,難道就沒有任何意義嗎?希望看到孩子的笑容,父母不求回報,沒有任何條件,原來就是很自然的事情。那麼,錯過孩子的笑容,會不會是人生的遺憾?
前幾天跟大學社團夥伴聚餐,在座大都是學長姐,席開四桌,竟然我是最年輕的一位。有位學長大我一歲,太太近日有喜,加上我這位奶爸坐在一旁傳授心法,宴席接近尾聲,養兒育女頓時成為大家聊天的話題。
我們這一桌在座有五位女生,我們聊到如果她們可以重新決定,是否希望先生一起陪產,很意外的她們竟然全部不贊成,原因不外乎是不希望先生看到自己在生產時狼狽的樣子,或是擔心老公陪產會有後遺症。我說四個孩子,除了老二因為我出差晚了一天回到台灣,當時選擇的醫院,先生不能進去陪產。如果時光倒流,重新讓我選擇,我會不顧一切提早一天趕回來。其餘三個孩子出生的時候,我都在醫院手術室裏握緊老婆的手。她們覺得不可思議,問我為什麼,是我喜歡陪產嗎?沒有喜歡不喜歡,老婆希望我陪產,我就一定會進去。
有位學長事業成功,言談之間,鋒芒不減當年。他說當年太太生產,如何照顧幼兒的事情都不在他的考量之內,只有孩子要委託阿嬤或是婆婆來帶的問題,感到左右為難。阿嬤和婆婆把孩子帶到小學才帶回家,換句話說,孩子這段時間長大的記憶,大都是跟著阿嬤和婆婆,他都想不起來。
這讓我想起很多年前在杜拜跟幾位外國同事聊天,幾位印度籍同事互相調侃彼此因為工作忙碌,把養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給太太,都不知道孩子是怎麼長大的。其中一位戲稱有人問他孩子多高了?他兩手一揮,左手右手丈量拿捏,雙手比著一個寬度,笑說應該長得這麼「長」了吧?因為他每天工作到半夜,回到家孩子都睡了,只記得孩子躺在床上睡覺的樣子。每個人好像在比賽誰跟孩子不熟,誰就比較工作賣力,或是事業成功。回到台灣,跟同事之間也有類似的對話。當年的我,曾經如此不堪回首。
古代男人外出狩獵,女人織布育兒,是天經地義的事。時代改變,商業社會有很多雙薪家庭,白天把照顧幼兒的事交給長輩,或是保姆,實非得已。退休之後,參加同學會或聚會,聽到我要趕回家照顧小孩,總以為我這個專職奶爸是基於跟老婆分工,一個主內,一個主外,他們不能理解為什麼不把照顧小孩的事交給老婆就好了。其實打從我們結婚的第一天開始,老婆就是全職家庭主婦,把全家大小照顧得無微不至。我掛心想要早點回家,分擔家事,不是基於分工,而是在乎「一起」,因為我知道老婆很希望我跟她一起照顧這個家,一起陪伴孩子長大。
朋友介紹吳媛媛寫的一本書,裡面提到一位瑞典爸爸說:「我在家照顧孩子、做家事的時候,社會居然付我錢,我每次想到這一點,就覺得自己站在人類文明的頂點。」在瑞典,夫妻一共可以請18個月的育嬰假,每個瑞典爸爸依法規定必須至少請3個月的育嬰假,這是強制性的。請9個月育嬰假,或18個月在家照顧幼兒的爸爸大有人在。養兒育女,教育下一代本來就是國家民族大事。在台灣,當奶爸好像是稀有動物,男人主動放棄高薪和一長串董事長、總經理的頭銜,選擇回歸家庭是很難理解的事,因為在台灣成功的定義不是這樣。希望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像瑞典一樣,站到人類文明的頂點,希望在妹妹結婚那天可以實現,那時候我應該快八十歲了吧。
前年阿婆去世,是孩子們第一次面對親人的生離死別。Nu天性悲天憫人,小時候常常掛在口頭上說他長大要發明長生不老的藥給爸爸媽媽,希望我們永遠不會離開,永遠陪在他身邊,他說科技這麼發達,到我們年老的時候,一定可以發明出來。長大之後發明東西的企圖心還在,只不過改成模組化手機。
年初買一本繪本故事書:爺爺的天堂筆記本給妹妹,每天晚上唸給她聽,已經熟到可以不必拿著書看內容就可以跟她對話。看到封面只有兩三根鬢毛的爺爺,問她爸爸老了以後是不是也會變成這樣,她回答應該是吧。藉由這本書跟她談起爸爸老了也會像阿婆或爺爺一樣到天堂報到,她說她會到天堂來找我,我告訴她不用,她年紀還小,我會像書本裡面的爺爺一樣,先到靈魂中心報到,然後常常回來看她,守護著她,等到想看的都看過了,就會坐纜車到天堂報到。天堂什麼都有,什麼都可以做。等到天堂待得夠久了,就會到投胎中心報到,也許變成一隻貓,每天陪著妹妹。她跟我一問一答,似懂非懂。
猷有天在贈物網當志工比較晚下班,回來得晚,剩下他一個人在餐桌上吃晚餐,我們心血來潮問他:「如果有一天,爸爸媽媽突然離開你們,或是明天突然意外死掉,你可不可以照顧弟弟妹妹長大?」還不到一秒鐘他馬上回答:「不能」,我們追問:「你是大哥、長子,如果爸爸媽媽不在,你要想辦法才行」,他回答:「找親友幫忙」,我們故意說:「可是親友有自己的小孩,如果找親友也沒有辦法呢?」他還是面有難色:「真的很難,總不能去當牛郎比較快吧?我出去賺錢,誰在家裡照顧他們?」這小子這麼有自信,建議他到便利商店打工,或是當家教,竟然想到當牛郎。跟他舉例有個17歲的高職女生,為了撫養三個弟妹和年邁生病的外婆,放棄唸普通高中當醫生的夢想,每天放學到加油站打工,深夜再到殯儀館洗大體。這段生命教育的對話,讓他吃這頓飯顯得壓力很大。
猷雖然排行老大,還不到20歲呢,我們到50歲才慢慢懂的事,也許不必對他強求,所以這個話題點到為止。雖然他們答應以後一人幫忙撫養一個,猷幫忙照顧妹妹,Nu幫忙照顧弟弟,未來的事誰也不敢講,畢竟弟弟妹妹不是他們生的,願意點頭答應,已經讓我們感到很欣慰。
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。母親的離世,帶給我一個在職場轉念的契機。妹妹和弟弟的誕生,讓我有機會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。從朝九晚五、光鮮亮麗的職場退下來,每個人遲早都要走到這一步,是要在意識清醒,身體還算健康的時候,自主做這個決定?還是等到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那一天才能領悟?人生在世,各有天命,如果不能為世人所紀念,至少要被家人懷念。從生到死,所以我說清晨餵奶是一種修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